理科组参赛人员 | 带教导师 | |||
武浩 | 男 | 化学 | 15955095789 | 张海燕 |
盛永康 | 男 | 化学 | 18365266596 | 桑道圣 |
赵利君 | 女 | 化学 | 13573001087 | 王选华 |
马雨倩 | 女 | 数学 | 15077982073 | 沈守宏 |
余婉蓉 | 女 | 数学 | 18856476580 | 胡正军 |
单正祥 | 男 | 数学 | 18019808928 | 郁黎黎 |
韩英 | 女 | 数学 | 18855021284 | 潘晓霞 |
陈莹娣 | 女 | 生物 | 19966468502 | 侯华珍 |
颜春 | 女 | 生物 | 18519226187 | 杨仁伟 |
文科组参赛人员 | 带教导师 | |||
岳陈峰 | 男 | 政治 | 18325606610 | 董峰 |
刘菊 | 女 | 语文 | 18755081014 | 蒋 坤 |
樊佳佳 | 女 | 语文 | 18655063128 | 王志国 |
梅婷婷 | 女 | 历史 | 17358096523 | 肖 金 |
包文静 | 女 | 语文 | 15755661908 | 刘 勇 |
金敏 | 女 | 英语 | 13093627127 | 张秀梅 |
苏洋 | 女 | 历史 | 18895378492 | 朱亚平 |
刘杨智萌 | 女 | 英语 | 13955038260 | 沈玉维 |
胡晨昕 | 女 | 音乐 | 18437930115 | 陈静 |
参赛人员 | 学科 | 指导教师 | 单元标题 | 无生上课章节 | |
武浩 | 男 | 化学 | 张海燕 | ||
盛永康 | 男 | 化学 | 桑道圣 | ||
赵利君 | 女 | 化学 | 王选华 | ||
马雨倩 | 女 | 数学 | 沈守宏 | ||
余婉蓉 | 女 | 数学 | 胡正军 | ||
单正祥 | 男 | 数学 | 郁黎黎 | ||
韩英 | 女 | 数学 | 潘晓霞 | ||
陈莹娣 | 女 | 生物 | 侯华珍 | ||
颜春 | 女 | 生物 | 杨仁伟 | ||
岳陈峰 | 男 | 政治 | 董峰 | ||
刘菊 | 女 | 语文 | 蒋 坤 | ||
樊佳佳 | 女 | 语文 | 王志国 | ||
梅婷婷 | 女 | 历史 | 肖 金 | ||
包文静 | 女 | 语文 | 刘 勇 | ||
金敏 | 女 | 英语 | 张秀梅 | ||
苏洋 | 女 | 历史 | 朱亚平 | ||
刘杨智萌 | 女 | 英语 | 沈玉维 | ||
胡晨昕 | 女 | 音乐 | 陈静 |
评价项目 | 评价指标 | 权重 | 小计 |
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| 树立整体观念,体现系统思想,突出主线主题,注重内在联系,把握学科本质。 | 3 | |
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|
1.指向核心素养,体现育人价值,以《课程标准》、教材为依据,明确学业水平要求 2.理解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价值。 3.明确本单元教学涵盖的学科知识、学科观念、学科思想与方法。 |
10 | |
单元教学目标 |
1.明确本单元教学围绕的学科大观念。 2.体现单元教学的进阶性、整体性。 3.目标明确,层次分明,能统领单元教学评价。 |
3 | |
课时教学安排 |
1.能根据学情和具体教学内容,科学合理分配单元课时。 2.明确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及其育人功能。 3.课时安排能够体现整体性、关联性和系统性。 |
3 | |
课时教学目标 |
1.明确构建的学科知识、提升的关键能力。 2.目标明确,重点、难点把握准确。 3.课时目标共同支撑单元教学目标。 4.明确教学目标的主体,正确使用行为动词,能够进行评价和测量,体现教学评一体化。 |
4 | |
单元教学活动 |
1.设定活动目标合理、明确。 2.基于问题情境,设计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活动,注重因材施教,使学生在活动中构建知识,发展素养。 3.活动过程流畅,各活动环节具有关联性,共同支撑单元教学。 4.依据教学目标,设计合理的活动评价任务,明确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。 |
12 | |
单元教学作业 |
1.发挥作业育人功能,基于课程标准,体现单元意识。 2.形式多样,分层递进,立足教学目标,充分、合理、系统地反映教学内容,构建其与单元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。 3.设计科学,难度适宜,结构合理,时间合适。 |
5 | |
总分: |
|
项目 | 分项 | 评价指标 | 权重 | 小计 |
教学 准备 (10) |
教学 设计 |
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彰显,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要求,体现学科价值及核心素养的整体联系,陈述具体、明确。学情分析透彻、具体、有依据。能根据课标、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内容,确定学习需求。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,教学 活动设计合理,教学策略能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。 |
7 | |
教学 资源 |
准备的课件、微课、教学网站等教学资源能支持学生自主、合作、探究,深度学习,促进信息技术与教 的深度融合。 |
3 | ||
教学 实施(30) |
课堂 组织 |
导入自然,紧扣教学目标;突出重难点问题的有效解决,学生有较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;课堂氛围宽松、 和谐;学生注意力集中,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。 |
5 | |
课堂 引导 |
引导学生尽快投入课堂学习;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知识建构过程;激发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动态生成,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;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;能够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,对学生的思维及时给予有效的引导与点 拨。 |
10 | ||
教学 策略 |
教学资源能够充分支持课堂上学生的学习;能充分发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,内容的选择支撑教学目标,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基于问题,符合学生实际,体现学科特点;重点、难点定位准确;教学方法的选择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;学习活动多样、有效且富有弹 性。 |
10 | ||
教学 评价 |
紧扣教学目标;面向全体学生,量规公平公正,有依据。评价方式多样,评价多元,充分发挥评价的诊 断、激励、导向等功能。 |
5 | ||
教学 效果 (10) |
目标 达成 |
学生完成既定学习内容,达成了教学目标,并保证一定质量。同时给学生留有空间,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 动性和创造性。 |
5 | |
学习 效度 |
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,在学习活动中兴趣浓厚,富于想象,思维活跃,且在学科思维、实践能力和情 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发展,落实学科核心素养。 |
5 | ||
教师 素养(10) |
专业 素养 |
正确理解学科内容所反映的学科价值和思想,并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。能够准确把握学科概念和原 ,教学过程中无科学性错误。 |
5 | |
教学 素养 |
教学基本功扎实,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合理。能够准确理解学生心理,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,教态 自然、大方,特点突出,富有创意。 |
5 | ||
总 分: |